定型机余热回收设备通过回收高温废气热量,实现能源再利用,但因其运行环境高温、高压且涉及复杂管路系统,安全操作至关重要。以下从多维度解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,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与人员安全。
一、使用前的全面安全检查
(一)设备本体检查
管道与阀门检测:仔细查看余热回收设备的管道是否存在裂缝、腐蚀,重点检查焊缝处有无砂眼,管道壁厚减薄量超过原壁厚20%时必须更换。检查阀门开闭状态是否灵活,密封性是否良好,特别是高温截止阀、安全阀的密封垫片,发现老化、破损需立即更换,防止热媒泄漏。
热交换器检查:检查热交换器的翅片是否堵塞、变形,翅片堆积灰尘或纤维过多会影响换热效率,甚至引发局部过热。使用内窥镜查看热交换器内部管道,若发现结垢厚度超过1mm,需进行化学清洗,避免因传热不良导致设备超温运行。
保温层完整性确认:检查设备保温层是否破损,保温棉外露不仅会造成热量散失,还可能导致人员烫伤。对于破损的保温层,需及时用耐高温保温材料(如硅酸铝纤维棉,耐温≥1000℃)进行修补,确保表面温度不超过50℃(环境温度25℃时)。
(二)安全装置与仪表校验
安全阀与泄压装置:定期对安全阀进行手动排放试验(每月至少一次),确保安全阀在设定压力(一般为工作压力的1.1倍)下能正常开启。检查泄压管道是否畅通,无弯折、堵塞现象,防止超压时无法有效泄压引发爆炸风险。
温度与压力传感器校准:使用标准温度、压力校准仪对设备传感器进行校准,误差范围需控制在±2%以内。若温度传感器失灵,可能导致设备超温运行;压力传感器异常则会影响系统压力调控,增加管道爆裂风险。
报警系统测试:测试设备的超温、超压、泄漏报警装置,模拟异常工况,检查声光报警是否正常触发,报警响应时间应≤3秒。同时,确认报警信号是否能准确传输至中控室,以便操作人员及时处理。
(三)运行环境安全确认
通风与防火措施:确保设备运行区域通风良好,防止热媒泄漏积聚引发中毒或爆炸。在设备周边配置足够数量的干粉灭火器(每50平方米至少2具),并设置防火隔离带,严禁在设备附近堆放易燃物。
接地与防静电处理:检查设备接地装置是否牢固,接地电阻应≤4Ω,防止静电积聚引发火灾。对于输送易燃热媒的管道,需安装防静电跨接装置,确保静电能够有效导除。

二、定型机余热回收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
(一)启动与停机操作
启动流程:启动设备前,先开启循环水泵,使热媒在系统中循环,确认流量、压力正常(流量需达到额定值的90%以上,压力在0.3-0.5MPa)。再缓慢开启热源阀门,逐渐提升设备温度,升温速率控制在5-10℃/min,避免因温度骤变导致管道热应力过大而破裂。
停机操作:停机时,先关闭热源阀门,待设备温度降至80℃以下,再停止循环水泵。若设备需长时间停用,应将系统内的热媒排空,并使用氮气进行吹扫置换,防止热媒氧化变质或残留引发安全隐患。
(二)日常运行监控
参数实时监测:操作人员需密切关注设备的温度、压力、流量等参数,每小时记录一次运行数据。当温度超过设定值10℃、压力超过额定压力15%时,应立即采取调整措施,如调节阀门开度、降低热源输入等。
异常声音与振动排查:设备运行过程中,若出现异常振动(振动幅值超过50μm)或刺耳噪音,需立即停机检查。可能原因包括管道支架松动、风机叶轮不平衡等,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。
泄漏应急处理:一旦发现热媒泄漏,应立即关闭相关阀门,隔离泄漏区域。若泄漏量较小,可使用吸附材料(如活性炭、蛭石)进行吸附处理;若泄漏量大且伴有刺鼻气味,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(如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,防护等级≥3级)进行处理,并及时上报。
三、维护与检修安全要求
(一)日常维护安全
清洁与保养:设备清洁时,必须先停机并断电,待设备冷却至常温后进行。使用清洁工具时,避免划伤管道表面,防止防腐层破损。对于设备表面的油污、灰尘,可使用专用清洁剂擦拭,严禁使用强腐蚀性溶剂。
部件更换安全:更换管道、阀门、密封垫片等部件时,需使用合适的工具,避免野蛮操作导致部件损坏或人员受伤。在拆卸高温部件前,应确保其已冷却,防止烫伤。
(二)检修作业安全
断电与隔离:设备检修前,必须切断电源,并在开关处悬挂“禁止合闸”警示牌。对涉及热媒的系统,需关闭所有相关阀门,并进行盲板隔离,防止热媒意外流入检修区域。
受限空间作业安全:进入设备内部检修时,需进行气体检测,确保氧气含量在19.5%-23.5%之间,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0%。作业过程中,需安排专人监护,并保持通风良好,每隔30分钟重新检测气体浓度。